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始于非环低聚戊烯基二磷酸的环化,随后进行多种功能化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构复杂的萜烯。环化步骤由单一的萜烯合酶(TPS)催化,并通过提取二磷酸(I型TPS)或质子化(II型)进行底物电离,以启动阳离子级联反应。在I型细菌TPS中,已报道了几种倍半萜合成酶(STPs)和二萜合成酶(DTPs),而单萜合成酶(MTPs)很少见。
虽然I型TPS的整体结构高度保守,并表现出与禽法尼基二磷酸合酶类似的α-螺旋折叠,但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可能非常不同,这对基于序列的功能预测提出了挑战。
近期,德国波恩大学Jeroen S. Dickschat组报道了基于selina-4(15),7(11)-二烯合酶(SdS)与底物替代物2,3-二氢法尼基二磷酸(DHFPP)复合物的晶体结构,对其进行理性设计。从晶体复合物中可以看出,几个非极性活性位点残基将DHFPP包裹在SdS结构中,从而确定底物构象和活性位点内的可用空间。
图片来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
随后,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和DFT计算研究了该酶的作用机理,以解释一种不寻常的乙基形成。
图片来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
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活性位点残基在TPS催化中的作用,构建了几个SdS活性位点残基突变体。理性设计的活性位点残基交换显示出主要的功能开关,突变体I66F在产生另外五种新化合物时发生变化,而突变体A87T、A192V和双突变体A87T/A192V使产物转向wanju-2,5-二烯。
图片来源:Angew. Chem. Int. Ed.
参考文献:Functional Switch and Ethyl Group Formation in the Bacterial PolytrichastreneSynthase from Chryseobacterium polytrichastri
Angew. Chem. Int. Ed.
原文作者:Anwei Hou, Bernd Goldfuss, and Jeroen S. Dickschat*